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患者服务
导医资讯Vaccine lmmunol
医保须知Medicare
医疗服务信息MedicalServices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在线留言Feedback
总体介绍
首页 > 总体介绍

2018年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腹针治疗脏腑病重点研究室

是集教学、科研及临床为一体的全省独具特色的研究室。现有12名从事临床工作多年具有高级职称的针灸专家,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获得者1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名,全国首届百名杰出女中医师1名,吉林省名中医1名,吉林省优秀推拿专家2名,吉林省优秀针灸推拿人才3名,长春市名中医1名。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研究室在保持传统中医精髓治疗脏腑病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色。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腹针疗法治疗脏腑病,疗效显著。

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3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穴典”专项课题1项,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6项,吉林省科技厅课题2项,吉林省卫生厅课题2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吉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吉林省科学技术成果17项。

腹针疗法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该疗法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手三阴经分别络于大肠、小肠、三焦,手三阳经分别络于胃、胆、膀胱,足三阴经分别络于肝、脾、肾,这些脏腑均位于腹部,此外,足阳明经别“入于腹里”,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阴经“入腹”,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任脉络“下鸠尾,散于腹”。所以,各脏腑病变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调脏腑气血,从而治疗多种疾病。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本研究室主要开展腹针疗法治疗疾病的效应机制及技术的规范化研究。研究腹针疗法的基础处方、理法方穴、操作规范,观察其对疾病疗效的影响,并对其安全性、有效性进行验证,对禁忌症进行认识,进而规范腹针技术的技术方案,提出腹针疗法的处方标准,丰富和发展腹针技术。



肝郁脾虚证重点研究室

本研究室依托于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而设立,具有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现有固定人员9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4人。本研究室以国家高层次人才为学术带头人,以高素质研究骨干、高水平技术人员及精干的管理人员为中坚力量。还有一些流动人员参加本研究室的工作,包括客座人员、研究室聘用人员、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等。研究室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包括富士电子胃镜、奥林巴斯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海德威幽门螺杆菌与14C尿素呼气试验仪、进口氩气刀、爱尔博ICC系列智能电刀、结肠透析机、红外线治疗仪、多功能监护仪等,为科研和临床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学术带头人王晓岩副院长(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博士生导师、省名医)的领导下,研究室成员积极开展高水平和实质性的国内学术交流与科技协作。在研究室建设期间,本研究室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而开展脾胃病肝郁脾虚证的研究,以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为研究方向;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开展“内病外治”、“针药同治”、“冬病夏治”等中医药整体治疗,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受到患者好评;能够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研发治疗慢性肠炎的院内制剂“芪芍颗粒”。近3年本研究室承担、参研省部级、市局级课题10余项,获专利2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主编、参编著作5部,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



咳喘病研究室

咳喘病研究室依托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的平台,立足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肺病专科,努力践行着“医道天德”的办院宗旨,秉承“传承经典理论,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的理念,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蔡鸿彦主任医师基于《内经》“形寒寒饮伤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等理论形成的咳喘病中医治疗思路及临床诊疗特色, 确立了咳、喘、哮主要研究方向,目前针对咳喘病形成了基于六经理论的辨证治疗体系,形成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内外兼治的特色诊疗方案及特色诊疗技术,研究室针对咳喘病重点研究方向,完成临床及基础研究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申报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及参加编写著作6部。研究室进一步将在进一步提高中医辨证治疗咳喘临床疗效基础上,深入探讨其基于传统中医理论的治疗机理,把研究室工作引向深入。



特种针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重点研究室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关节软骨的退行性疾病,表现以膝部的疼痛不适,晨僵、屈伸不利、受限为主,如不及时治疗任其逐渐进展,晚期时则会妨碍患者的正常生活。特种针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重点研究室是集教学、科研及临床为一体的全省独具特色的研究室。在临床上主要采用穴位注射、针刀、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

研究方向:

1、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穴位注射疗法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药、西药注射液注射入人体相关穴位,以防疾病的一种方法。穴位注射是根据经络腧穴理论和药物的治疗原则,将中药针刺疗法和西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将针刺与药物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综合效能,提高临床疗效。本法具有操作简便、用药量小、适用证广、作用迅速等优点,在临床应用广泛,并取得显著疗效。

2、针刀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我科现用超微针刀及刃针治疗以韧带损伤、肌肉劳损而引起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针刀疗法通过松懈肌筋膜达到肌肉软组织的目的。通过对软组织附着的肌筋膜进行切割,使肌肉软组织内压减轻,肌肉痉挛也随之解除。软组织之间之间通过平衡调节作用,远处的痉挛的软组织同时也得到了放松,有一种“一通百通,一松百松”的意义。针刀疗法近年来在临床上广为运用,治疗病种不断扩充和丰富。尤其在治疗疼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3、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羊肠线买入腧穴,利用羊肠线对腧穴的持久刺激作用,激发经气,调和气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办法。羊肠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埋入穴位以后,经过分解吸收,对机体产生一种强有力的生物化学刺激,通过这种作用来调动机体本身的调节功能,使人体免疫功能得到调整和提高,进一步调整病理状态下的机体平衡及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在临床上,我科采用该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患者的膝部寒凉症状,通过穴位埋线“静以久留”的原则,发挥针刺、穴位的综合作用,具有刺激强、疗效持久的特点。

本研究室主要开展穴位注射、针刀、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应机制及技术的规范化研究。研究穴位注射、针刀、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基础处方、理法方穴、操作规范,观察其对疾病疗效的影响,丰富和发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技术。



温针灸治疗颈椎病重点研究室

颈椎病重点研究室是集教学、科研及临床为一体的全省独具特色的研究室。在临床上主要采用针灸、推拿等疗法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同时我研究室拥有多台大型电脑三维多功能颈椎牵引治疗机,中频电治疗仪等各种先进设备,因此采用针灸、推拿、理疗等多疗法综合治疗颈椎病是我研究室的特色,专病治疗是我研究室的优势。

研究方向一:整脊疗法治疗颈椎病

整脊疗法,又称“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是以分筋弹拨,按压疏理等整复手法作用于脊椎背膂,以促进督脉气血通畅,从而治疗因脊椎病变引起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祖国医学认为,背部腧穴包含了督脉、夹脊穴、膀胱经腧穴,刺激背部腧穴可以调节经气,维护阳气,卫外卸邪,敷布命门之火,温煦脏腑,转输阴精,养脑益髓,参与生化和运行营气等功能。现代医学证明,夹脊穴区组织中广泛分布着神经末梢,每穴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丛分布,穴区内有脊神经后支通过.推拿手法作用于脊神经后支可影响到脊神经前支.而脊神经前支与交感神经干直接相连,可知整脊可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整脊疗法近年来在临床上广为运用,治疗病种不断扩充和丰富。尤其在治疗颈椎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当颈椎椎体增生、小关节错位或韧带劳损钙化时,牵拉和压迫椎动脉及颈交感神经,产生高血压、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整脊疗法其可以彻底矫正小关节错位,恢复颈部正常的生物力学结构,从而可以彻底解除或缓解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压迫或刺激,达到舒筋通络、理筋整复,促进督脉气血通畅治疗治疗颈椎病的目的。

研究方向二:针灸疗法治疗颈椎病研究

颈椎病是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改变,致使神经、血管、脊髓等受损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属中医学痹证、眩晕、颈筋急等病证范畴,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更趋于年轻化,本病症状复杂,缠绵难愈。其并发或继发的颈源性疾病亦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本病多采用保守疗法,其中针灸疗法疗效显著。在身体正常状况下,人体的经络“内灌脏腑,外濡腠理”,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故经络气血功能一旦失调,就会引起某些病变。如颈椎病中,由于肌肉及组织疲劳而致经络气血运行阻滞,可引起疼痛。针灸疗法作用于腧穴、经络,通过经气的作用,调理阴阳,补虚泻实,扶正祛邪,通其淤滞,理其气血、疏通经络,从而缓解颈部疼痛不适等症状。



膝痹温法重点研究室

膝痹温法重点研究室依托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风湿病重点专科,是集临床、基础、科研、护理于一体的综合研究团队。2018年列为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研究室拥有200平方米的大型门诊和30张病床,固定办公研究室80平方米。学科队伍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年龄、知识结构配备合理。研究室主任及学科带头人在国内中医痹病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影响。研究室研究方向:温法治疗膝痹的临床规范化研究。研究方向稳定,同时也具有创新性及先进性。围绕研究方向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完成省部级项目3项,完成卫计委科研项目3项、中医局科研项目3项,获科技成果2项,发表文章8篇。目前研究室拥有中药离子导入仪、中频电脑治疗仪、中药熏蒸治疗仪等中医诊疗特色设备。



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心衰重点研究室

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心衰重点研究室所在的心病科,是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心病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吉林省卫生厅心病重点专科;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心衰防治中心;拥有省中医药管理局心衰重点研究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于作盈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室、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心衰防治专业委员会、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双心医学专业委员会依托单位,国家新药临床研究心血管病专业组。科室注重在继承中创新,强调提高临床疗效,重视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及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与积累,学科已建设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凸显,在省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省级心衰重点研究室。

本重点研究室在不断总结国家级名老中医于作盈教授治疗心衰经验的同时,制定了系统、科学、规范的特色诊疗、护理方案,研制了系列院内制剂,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尤其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衰方面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研制出的国家级新药“补益强心片”填补了我国中成药治疗心衰的空白。在省内率先成立了心衰防治中心,该中心被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心衰重点研究室”,从预防、治疗、康复全方面对病人进行治疗与指导。并开展了穴位贴敷、耳穴、艾灸、中药浴足等中医特色疗法,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开展了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基础及临床研究,共获得心衰基础及临床方面课题14项,发表学术论文23篇,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科研奖项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

心衰重点研究室所有医生均为硕士以上学位,并均曾在北京阜外医院、安贞医院进修学习,其中博士学位5人,硕士生导师5人,现有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6人;形成了以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为学术骨干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医疗团队。在医、教、研方面具有较强能力,已建设成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学术造诣深厚、有创新思想的学术队伍。

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同时,与时俱进开展新技术、新方法,传承创新,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提出了“通调三焦”—“开泻上焦、健运中焦、通利下焦”辨治心衰,将中医药治疗心衰的手段显著提高。同时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全程干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不断完善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心脏康复中心和心衰防治中心,进一步提升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能力,为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月经过少经方临床应用重点研究室 


月经过少经方临床应用重点研究室是由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设立,始设于2017年12月,研究室依托单位是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建设周期3年。该研究室上一周期是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科研平台,上一周期平台名称是“活血化瘀法治疗妇科疼痛性疾病重点研究室”。

月经过少经方临床应用重点研究室主任是董杰,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室主要成员11名,梯队组成:学术带头人是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博士生导师返聘专家董克勤(本科),顾问式退休资深返聘妇科专家齐国君(本科)、秘书是樊美玲(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团队:主任医师王丹辉(博士)、主任药师杨美琳(硕士);副主任医师刘震坤(博士)、金影(博士)、副主任医师刘志超(硕士);主治医师牟丹(硕士)、胡婷婷(硕士)。团队中专业特长分别是:中医妇科9人、中医骨科1人、药学1人。本研究室是依托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妇科设立的,是该院建院伊始就建立饿的科室之一,是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董克勤国家名老中医工作室。拥有呼吸机、麻醉机、妇科LEEP刀治疗仪、电子阴道镜、妇科微波治疗仪、红光治疗仪、离子穴位渗透治疗仪、TDP、阴道臭氧清洗机、负压吸引器等大中型诊疗设备。在老一代名老中医董克勤为首的学术带头人指导下,以及全科同仁的不懈努力下,着力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妇科疾病的防治优势上,使本学科形成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在妇科临床、科研及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研究室研究方向确立了以经典中医药方剂治疗月经过少,主要包括2个主要的发展方向:对古代及近代医藉中关于治疗月经过少病的妇科文献与理论的整理,筛选出经典方剂并应用于临床,观察其临床疗效。在此基础上,不断吸收国内先进诊疗技术,结合中医药传统治法和丰富经验,弘扬中医药治疗月经过少病的优势和特色,总结可行的、提高疗效的综合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中药成药性研究重点研究室

中药成药性在中药研发中至关重要,是创新药物研究的源头。本研究室以长白山药用资源为基础,基于中药多成分配伍比例追溯靶点比例源头的制剂多成分比例关系,创制源于中药的现代多成分候选药物,再进行整体药效的确证和系统的成药性评价研究。几年来通过现代合成技术技术,筛选出活性强的化合物或有效组分,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对有效成分合成其衍生物,通过体内体外药效学研究以及毒理学研究,对其成药性进行综合评价。为后续创新药物的研究奠定基础。几年来已经获得相关授权专利2项,为省内大中型药企完成相关技术研究10余项。



中药药效物质重点研究室

本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面积4200平米,实验室总人数30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副高10人,中级3人,初级4人,博士6人,占20%,现硕士11人,占36.7%,45岁以下占20%,形成正金字塔形,人才梯队是比较合理的。其中终身教授1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后备人选1人,省高级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4人,省突贡专家5人。建有中药化学室、理化检测室、中试车间、微生物室、细胞室等。依托长白山中药丰富资源,进行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和作用机理研究、中药药效活性物质筛选、长白山资源开发利用、药效物质代谢产物及规律等于中药药效物质研究相关的研究,进一步开发创新药物,开发中医药大健康特色产品,进而推动吉林省中医药产业发展。

本实验室主要围绕我省中医药发展规划战略目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的先进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疗效确切的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与药理密切配合,阐明中药或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机理,为中药创新药的开发研究奠定药效物质基础。并将基础研究及时转化为新药的开发研究,研制疗效高,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的创新中药新药。

主要研究方向:

(1)中药及中药组分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研究中药及组分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通过现代分离鉴定技术,建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分离纯化鉴定技术和方法,为新药的研发奠定基础。

(2)中药及药效组分的作用机制及代谢研究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原则,对一些临床疗效突出的中药材、中药制剂及有效组分进行研究,以发现有中药有效成分及有效组分,并对其进行作用评价机制探讨,为临床应用及进一步新药开发研究奠定基础。

(3)中药质量评价研究

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将对中药材、中药制剂及中药提取物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研究,建立质量控制方法;开展中药对照药材、中药组分对照物的研究,提高中药相关的检测水平和标准,为中医用药的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和符合国际标准的评价方法。

(4)中药大健康产品研究

开展基于临床临床疗效的中药制剂研发;开展基于药食同源的中药材的健康产品研发。

本实验室承担并完成科技部863、973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部“八五”攻关、“九五”攀登,“十五”攻关、“十一五”支撑、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及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百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6项,三等奖62项,其中“66种常用中药材质量标准及其对照品的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SCI论文50余篇。

近五年来,本实验室承担科研项目5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国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中医局项目1项),总金额393.8万元;省部级项目51项;为企业非药物签订外协课题71项。获得省部级奖项3项,其中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85篇,其中SCI收载9篇。授权发明专利13个。2017年西洋参叶和人参果纳入吉林省中药材地方标准2个。2019年保健食品“参芪多糖颗粒”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批件1个。2020年“麻杏薏甘颗粒”获得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院内制剂备案批件1个。培养研究生20余人。



中药质量综合评价重点研究室

以评判中药材质量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即多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化学成分的指纹信息及外源性有害物质重金属、农药残留及黄曲霉毒素的检测为研究方向。研究目的是通过多种化学成分同时测定方法的建立、通过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研究及指纹图谱与药效学的相关性研究,解决中药有效成分不完全明确,无法有效鉴别真伪和控制质量的问题,阐明指纹图谱特征与药效的关系,确定相应的药效物质基础,从而通过构建的谱效学关系更有针对性的控制中药质量;通过建立外源性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进一步考察其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的影响。研究团队共有14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6人;博士1人,硕士10人,硕士生导师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人、卫生厅有突出贡献专家、拔尖人才1人。

研究室主任:焦连庆,博士学位,主任药师,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中药分析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吉林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承担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国家1035工程项目、十五科技攻课题、十一五科技攻课题。新药“治糜灵泡腾片”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新药“树舌胃可欣胶囊”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蜂胶有效物质评价关键技术及抗心肌缺血机理的应用与开发研究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参、西洋参标准化及系列产品开发研究”课题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灵川脑络平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眩晕)研究”

完成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1项 。吉林省科技厅鉴定项目6项。目前在研国家自然基金1项,省科技厅课题16项。参加课题取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鉴定成果国内领先1项,国内先进5项。



组分药物效应评价重点研究室


本研究室学术带头人为徐惠波主任药师,其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二级岗位正高级职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研究室主任为丁涛主任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重点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研究室面积为470m2,共有研究人员18人,高级职称11人,中级以下7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6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学历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是一支整体素质较高,充满活力的研究队伍;承担着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项目研究工作;能够组织药理、药学、临床、企业等多学科、多部门联合攻关,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 

本研究室围绕基于多途径多靶点的分子机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创新组分药物研究与开发、基于临床需求治疗脑病的创新组分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基于中药配伍的优势特点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创新组分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的三个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采用基于组效、谱效关系和活性导向研究模式,对临床有效方剂、疗效明确中药及单一组分在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整体水平上进行药效物质基础、配伍规律、药效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结合现代化学分离纯化、分析方法,形成系统的组分药物效应评价体系,从而研制开发效应物质明确,质量评价体系科学,疗效确切,作用机制清楚的组分药物;以传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与时俱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在药理、化学相关专业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创新,产生标志性成果。并能结合本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