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患者服务
导医资讯Vaccine lmmunol
医保须知Medicare
医疗服务信息MedicalServices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在线留言Feedback
总体介绍
首页 > 总体介绍

国家重点学科

老年病科重点学科


【学科概况】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始创于1984年,同年成立老年病科,是全国成立最早的十家从事集科研、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之一。 

科室成立三十多年来,在学术带头人张继有、霍玉书、项颗的带领下,在继承中医老年病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专科实际发展需求,不断凝练研究方向,注重在继承中创新,不断提高临床疗效,重视高层次中医人才的培养。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目前已成为国家区域中医老年病诊疗中心、国家卫健委中医老年病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年病重点学科、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核心网络单位、吉林省中医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并承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传承创新工程重点病种眩晕病建设工作。同时是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吉林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的主委单位。

【学术方向】

科室坚持遵循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了“强化专病优势,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加强领域合作”的核心战略,围绕老年脑病、老年代谢疾病、老年康复及老年共病四个主要方向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构建了眩晕与平衡障碍、失眠、认知与记忆障碍、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中医康复、骨质疏松症六个学科建设体系。坚持“科学问题导向,临床问题驱动,强化学科交叉,突出中医特色”的中医学科发展思路,大力加强转化医学研究,在临床诊断、治疗技术、药物研制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与比较优势,组建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借助老年病临床诊疗技术优势和中医经典理论研究优势,推动中医基础研究、临床诊断、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科研能力】

科室紧密围绕优势病种,牵头、参与多项老年病诊疗方案、临床路径的梳理、验证、优化及制定工作。主持并参与包括《前庭性偏头痛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国痴呆诊疗指南》、《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等多项国家级共识或指南的编写工作,制订吉林省内地方标准与规范十余项,并在国内、省内多家中医、中西医基层医院推广普及应用。

先后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厅局级科研项目20项;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包括SCI收录、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

【领军人物】

学术带头人

项颗,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国家卫健委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中医药健康产业协会医养结合分会会长、吉林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吉林省科技厅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发表包括SCI收录论文60余篇。

学科带头人

孙莉,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名中医。现任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眩晕病负责人。国家第四批全国中医优秀人才,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兼任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与眩晕分会常务委员,吉林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等。

先后主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40余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发表包括SCI收录论文50余篇等。

【团队建设】

科室现有医护人员39名,其中医生19名(包括退休返聘专家3人),护士13人、康复师7人,其中主任、副主任医师1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名,吉林省名中医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1人、继承人4人,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2人,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1人,吉林省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4人,吉林省优秀中医人才4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人。人才队伍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合理。

【发展方向】

未来,在以学术带头人项颗、学科带头人孙莉教授为核心的老年病团队,将瞄准国内外老年病防治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继承传统中医药特色,不断深化中医药服务优势,力争在中医老年疾诊治理病论研究、重大疾病防治、预防保健、康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药化学重点学科

【学科概况】

中药化学重点学科依托长白山丰富的药用资源,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物质成分,并与临床、药理紧密结合,进行活性筛选;研究中药及复方的作用物质基础及其体内过程,作用机理、质量控制进而探讨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本质,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现代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为创新药物的开发提供物质基础。

【学术方向】

1.中药材及复方的作用物质基础研究。

采用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方法,围绕我省丰富药用资源,开展了药效物质基础及其活性筛选研究。

围绕长白山药用资源,研究了蒺藜、西洋参、人参、朝鲜白头翁等百余种药材的化学成分,分离鉴定单体化合物818个,通过核磁共振谱等二维波谱技术鉴定新化合物117个。建立了由千余种化学成分及组分提取物组成的民间药材化学成分样品库;与药理实验室密切合作,进行了细胞和整体药理活性试验筛选(抗肿瘤、抗肝损伤、抗风湿等免疫系统疾病、抗乳腺增生、抗糖尿病、抗血小板聚集等),发现有靶向生物活性的活性组分13个;完成3项申报临床前的药效评价,为开发创新药物提供侯选化合物22个。建立了长白山药用植物的有效组分库和有效成分库,为中药创新药物和健康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获授权专利28项。

2.代谢产物研究。

中药及复方的体内外代谢过程及代谢产物研究通过分析体内外代谢产物,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在体内外的代谢过程,阐明中药的真正其作用的物质基础。肠内菌代谢产物研究是中药药物研究与药物代谢技术相结合的实践技术,也是中药药效物质研究探索中药领域的的新观点、新方法。

3.标准物质及质量标准研究。

在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串联色谱技术创建了蒺藜、西洋参、朝鲜白头翁等高纯度有效组分的生产制备工艺。总结快速分析鉴定技术,与制备组合色谱技术相结合,快速分离单体成分,确定对照品(克级),均达到国家要求,同时建立了他们的含量测定方法,并纳入国家标准,完成质量标准研究200余项。

4.天然产物衍生物研究。

采用现代合成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对天然产物及有效成分进行结构改造和修饰,寻找疗效确切的先导化合物。通过对天然药物及活性成分结构改造与修饰,改变原有物质的理化性质及活性强度,寻找活性更强的先导化合物,进行创新药物的研究。

【团队建设】

团队总人数3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3人,副高级职称10人,其中博士7人,硕士11人,人才梯队结构合理。拥有吉林省政府终身教授1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后备人选1人,省高级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4人,省突贡专家5人。

学术带头人徐东铭研究员是吉林省政府终身研究员, 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8年5月被评为吉林省首批省优管专家、1996年5月被评为长春市首批市级优秀专家、2001年5月被评为吉林省第二批省优管专家、曾任长春市药学会学会第三、四、五届副理事长,吉林省药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中药现代化协会副会长。为国家“九五”攻关中药化学首席专家,主持全国32家单位参加的国家九五攻关、国家科技部中药现代化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第一主持人的获奖成果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二等奖一项。1995年7月被评为吉林省中药学终身研究员、2002年受聘为吉林省科学技术与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把握着研究发展方向。

学科带头人徐雅娟主任药师,吉林大学理学博士,专业技术一级岗位,吉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首席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一届保健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保健食品技术规范审评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国家科技奖励审评专家,国家卫生部项目审评专家。主持完成国务院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重点项目,完成科研成果20余项,获奖成果9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系统地研究了蒺藜果等十余种常用中药的化学成分,确定了50余种新化合物结构,在SCI收载杂志发表研究论文27篇。

【科研能力】

我院自1958年建院以来,依托长白山药用资源,围绕进行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主持承担课题82项,申请经费3306.52万元。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1项,国家科技部“863”2项、国家科技部“八五”攻关2项、“九五”攻关11项,“十五”攻关3项、“十一五”支撑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项目2项,“十二五”科技支撑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项34项。发表SCI收载论文39篇,获授权专利30项。



中药药理重点学科简介


“中药药理重点学科”建立于1958年,200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8年第一次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验收,2010年再一次被定为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建设在已有的基础上,始终围绕“进行中药及其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并阐明其作用机制, 开发创新中药”这一总体目标,本着继承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依靠长白山地方资源,坚持心血管药理、消化系统药理、呼吸系统药理、内分泌系统药理四个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已经建立起合理的学科结构和完善的学科体系,形成较高水平的中医药学科研、人材培养、技术创新基地;同时围绕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提高临床疗效这一核心,又产生出新的标志性成果;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产生拉动,辐射效应。同时扩大了本学科的社会影响和行业地位,是本行业区域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本学科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队伍,整体素质较高。具有一批正高级职称的学术骨干,具备组织管理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学术带头人为国内行业的著名专家孙晓波研究员,学科带头人是国家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吉林省拔尖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徐惠波研究员,后备学科带头人是丁涛主任药师;学科现有人员33人,正高职称13人,其中二级岗位人员3人;中级以下11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7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0人。专业背景有中药学、药学、中医临床、化学、生物化学、药理、病理、细胞生物等等,学缘结构合理。80%以上人员现均从事中药药理研究工作5年以上。

多年来经过努力,在中药药理新方法、新技术、新思路,中药新药开发,中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三个层面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筹集了大量的经费用于学科建设。近五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国家行业专项、吉林省科技厅各层次项目58项,提供技术服务45项,培养研究生20余人,截至2021年围绕学科发展方向争取项目经费近1200万元。五年中申请新药临床批件2个;开发了保健食品、保健用品5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二、三奖励科研成果8项,鉴定成果15项。多项科研项目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五年来共发表论文55篇,被SCI或EI收录8篇。主编、副主编著作2部。

中药药理学科主要的实验技术:

1、复制并改进了心血管系统疾病动物模型(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衰、心肌炎、免疫性心肌损伤、心脏血流动力学、肺心病、高血脂症、动脉硬化)技术;

2、复制并改进了脑血管系统疾病动物模型(部分脑出血、局灶性脑缺血及再灌注、全脑缺血再灌注、脑血流动力学)技术;

3、复制并改进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动物模型及技术;

4、复制并改进了多种体内外血栓动物模型技术;

5、初步建立了心血管、糖尿病的病症结合动物模型;

6、初步建立了药物特殊毒理学、一般毒理学早期评价技术及药物毒理、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

7、建立了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的研发技术;

8、复制和改进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妇科疾病、男性病、肿瘤、血小板减少等疾病动物模型技术;

9、建立了中药药理模型与数学统计相结合进行中药新配方组合配伍比例的筛选技术;

10、初步建立药物ADME早期评价技术;



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

【学科概况】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2009年列入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痹病重点专科和中医痹病重点学科建设规划;201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十二五”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建设规划。2018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拥有一支中医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学科人才队伍,学科建设以基础研究促进中医临床发展,服务于中医临床,提高区域内中医痹病学领域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学术方向】

围绕学科三个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中医药对改善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骨代谢临床研究;建立膝痹(膝骨关节炎)中医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药外治法及康复单元法的临床研究,明确了中医痹病学科发展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团队建设】

学科带头人,刘丽娟主任医师,长春市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中医冬病夏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常委委员;吉林省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吉林省医学会疼痛分会委员。

学科现有在职人员21人,高级职称1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特聘专家1名,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1名,吉林省青年优秀人才1名。学科队伍人员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结构合理;学科成员团结协作,整体素质高,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发展潜力。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教学任务除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临床带教、进修生带教外,承担国家中医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同时辐射吉林省各地市县的相关继续教育及适宜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和推动吉林省区域内中医痹病学诊疗能力。

【科研能力】

近几年取得了突出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6项,吉林省卫生厅课题7项,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7项,发表文章45篇,参加编写著作3部。科研投入与成果产出绩效明显;成果具有较强的转化能力,较好地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中医临床,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同时建设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膝痹温法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风湿病重点专科;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