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宣传> 医疗特色

文化宣传

大医成,小儿身可托

 

    李立新: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副院长、终身教授,吉林省名中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医德标兵”“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感动吉林慈善奖”“感动长春卫生人物”等殊荣。
    从“二十弱冠”到“五十知天命”,30多年间,李立新说,感谢医治过的每一个小朋友,没有他们就没有自己的今天。
    声望于他,是成千上万家长的信任,是天真儿童的健康未来,是不追求却水到渠成的大道自然。
    他不循旧、不逐流,主张少用药,多调理,因人、因病、因势施治。他说医生既要懂自然科学、也要通社会科学。懂人懂病,才能医病救人。
    他的门诊每日限号30人,实际却看100多人。因为他不忍心让复诊患者再跑一趟、不忍心让疑难病患者再等一天。
    “医乃生死所系,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口口相传,慕名而来,他的科室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患儿家长。
    初秋暖阳的午后,巡完病房回到办公室的李立新教授,谈及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
    初心未改 少年志向治病救人
    时隔多年,他津津乐道的却是人生中第一次对这身白大褂心生向往的一瞬。
    从小,李立新对国学十分感兴趣,喜欢背诵有关中医穴位、诗词等书籍。“上小学的时候,我能找准人体的30多个穴位。”李立新说,人生中第一次医院就医的经历,深深触动自己,至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弟弟因为玩耍的时候从高处摔下来,造成上肢骨折,父母带着小哥俩来到当时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接骨。“当时看到医生身穿白大褂,那种感觉和气质,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向往。”李立新说,想象今后自己也能如此。
    高考填报志愿时,父亲原本让他学习工科“子承父业“”,但“知儿者,莫如母”。母亲早就看出了儿子志不在此,让儿子顺应本心,在志愿表上交的前一天,李立新改了志愿,报考了长春中医学院。
    5年大学生涯,不管走到哪,李立新的口袋里,都随身带着听诊器和针灸盒。“总希望在马路上,遇到需要我伸手的救人的时刻。” 因为表现优异,李立新先后担任班长、学生会主席。    

    “实习时,在老师旁边帮着抄方,看着那么多人慕名而来,对老师的信赖,内心想要从医的愿望更加强烈。”李立新说,他从内心崇拜老师,觉得当医生很幸福。毕业前夕,已经被要求留校任职的他,主动要求去医院工作,而且选择儿科。
    笃行坚守 须眉男子从事中医儿科
    医生行业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儿科被称为“哑科”,学起来难,诊断难,治疗难,恢复难,行医也难。“我特别喜欢孩子的那种童真,当你把病治好了时候,跟你甜甜地说拜拜时,心里特别自豪。”李立新说,看着来医院时病蔫蔫的孩童,开心欢跳地离开医院,那种满足感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从医初期,时逢改革开放,下海经商成为潮流,争做时代的“弄潮儿”,李立新也迷茫过。他说那个时候曾对职业选择有过动摇。但经过一番沉淀后,他决定坚守本行,蓄势待发,不做“盆丰钵满,腹中空空”的人。
    在国内大型三甲医院和日本进修后,李立新更坚定了从事中医儿科的信念,开始从心底认可中医。“同样的感冒、发烧、肺炎,在我老师这里都治好了。而且花费少,孩子也不那么痛苦。”李立新说。
    所谓“一信二学三研究”,他重新开始领会中医治病精髓,学习研究各种中医理论,结合诊病实践,对中医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其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就是国医大师、自己的恩师王烈教授。李立新同时将自己的研究所得、授课教学,与学生分享。整整20年的时间里,李立新说,自己从来没有在12点之前入睡。每天看书写文章、准备讲稿。“那20年,是让我提升、让我羽翼丰满的20年。”李立新说。
    因病施治 一人一方附独家配方
    厚积薄发,李立新寻求更大的突破。2004年,偶然机会,他调到了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现更名为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工作。那个时候的研究院,跟今日大相径庭。医院每天的门诊量不到10人,一年的收入不到700万元。
    李立新形容那种窘境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初来乍到的他,一个人支撑儿科门诊,一张桌子一个听诊器,救治1个、2个、3个……直至如今四面八方的儿童,儿科床位达到100张。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和每一点改变,都让他心怀感慨,欣慰于自己在10多年的时间,为医院做了点事。他说,如果你对一个事业,是发自内心的喜爱,那么你就要为它付出努力,持之以恒,命运会让你看到回报。
    儿科门诊创立3年,儿科疗区成立2年,2007年,科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国家级重点专科,成为行业榜样。2008年,儿科成为全国中医儿科常见病种、肺炎、哮喘、病毒性心肌炎等单病种重点研究协作组单位,初步形成临床路径标准化规范。科室承担国家科研项目10多项。儿科荣获全国优秀中医护理单元、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吉林省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吉林省卫生系统诚信科室、青年文明号等殊荣。
    多年来,李立新诊病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从未更改。摒弃成方,一人一方。每个孩子体质、发病原因不同。因人而异,辨证施治。如脾肺两虚的孩子,易感冒、出汗、便稀,需调理脾肺;食积内热的孩子,能吃,需消食导滞;气阴两虚的孩子,盗汗、手脚心热,需滋阴清热。
    “能外治的,不吃药,能吃药的,不打针,杜绝滥用抗生素”。李立新说,普通的感冒,90%以上都是病毒感染所致,人体自身具有免疫力,假以时日,完全可以自愈。采用中医小儿推拿、敷贴、拔罐等外治法,辅助治疗,虽不能立即见效,但却是真正为孩子负责。
    逐利和过分医疗的现象,难免存在。李立新的原则是能一元钱治好的病,绝不开10元钱的药。“医生如果把“利”字放在头里,既治不好病也赚不到钱。想挣钱,就不要当医生。”李立新说。
    对待每个患病儿童,李立新还有一味独家配方,叫做 “祝福”。“这味药非常值钱,是一个医生的良心。”李立新说。面对抽动、多动的儿童,李立新每次都会特意让爸爸妈妈转告给孩子一句话:“李大大让我给你带个好!”一句简单的祝福鼓励,包含着一颗大医仁爱之心。他说,好的儿科医生,要真正能跟孩子沟通,既是家长的心理医生,也是孩子的心理医生。
    以身立教 传承医道严育杏林
    拥有精湛医术的李立新,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老师”。“我特别喜欢学生叫我老师,也严格按照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我热爱这个专业,也热爱老师这个称号。”李立新说。他在大学授课时,没有同学迟到、睡觉,每一个同学都认真听讲,使很多同学坚定了学习中医的信念。
    在学校任教时,李立新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讲课的前一天,绝不参加影响授课的活动,一定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而且还经常将报纸上有关医学前沿性的知识剪裁下来,放在讲稿内。晚上10点前,讲稿准备完毕,而且讲课的方式要生动。“只要是我了解的、知道的,方方面面毫不保留地告诉学生。”李立新说,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影响。为师者,要有德有才,甘于成就别人。
    “李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对我的职业方向起了决定作用,”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王增龄说,因为被李老师的授课方式吸引,实习时被老师的医德感动,考研时继续选择做李老师的学生。和对患者和气亲切相比,对待研究生,李立新有着相对严苛的入门条件。每年只招收4名研究生,而且必须能吃苦。但现场指导时,无论是查体、讲解还是施方用药,非常耐心认真。
    言传身教中,学生被他的高尚医德感动,以他为参照。“无论作为老师和还是领导,从来没有看见他因为什么事情发火,不急不躁,细心地给患儿家长讲解疾病的发病原理变化。”学生王雪莲说:“外地患者来医院看病,东西都被偷了,老师自掏腰包帮助支付费用。”如今,李立新培养的研究生一共60余名,均恪守德本,桃李遍天下,中医传承不息。